給媽媽的信

親愛的媽媽:

認識您近二十年了。您一向都不喜歡把情感掛在臉上,不喜歡把肉麻的「我愛您」掛在嘴邊。您和爸爸在這方面真的很不同,他總是毫不吝惜地表達他的愛和關心。我想您一年內跟我說「I miss you / I love you」的次數也及不上爸爸一星期所說的。

雖然您總是把感受藏於心底,但從您的一個微笑或一聲慨嘆,我已猜到您在想甚麼了。每次走進房間時,您總會停一停在衣櫃前,看看我們家在澳洲時拍下的生活照。在澳洲「土生」的我一歲多便隨您們回到香港,對澳洲真的一點記憶也沒有。從您臉上的微笑來看,您該很掛念那兩年多的異國生活吧。

六四那年姊姊剛巧出生,事件發生後您和爸爸開始計劃移民,為將來買個「保險」。九一年二月您和爸爸帶著兩歲多的黃希明移民到澳洲,那次是您第一次離開香港。我也真佩服您的勇氣,當時的您從未出國,英文更是「有限公司」,換著是我一定會感到很徬徨。但您說:「年輕嘛,況且有妳爸爸,我真的一點也不怕。」哈,如果他聽到這句話,肯定又會自誇是型男一星期了。

您們第一次踏足澳洲,當初不會很不習慣嗎? 不過Sydney始終是國際大城市,文化衝擊不會太大。妳在Sydney沒有遇到種族歧視,但一些住在Perth小鎮地區的朋友就被當地人歧視。或許您說得對,中國人真的太勤奮了。那時澳洲經濟不算很好,工作機會本來已經不多,我們還要搶走不少職位,也難怪他們不歡迎我們。幸好您在姊姊的playgroup裡認識了幾位來自香港和日本的媽媽,組成亞洲聯盟,互相照顧和支持。每星期您帶著我和黃希明到她們家玩耍和開大食會,而您更在那兒學會卷出地道的日本壽司。

回港二十年了,至今我還未有機會回鄉尋根。從您口中得知不少以往在澳洲生活時的趣事和點滴,令我對這地方充滿幻想和憧憬。您常常說魚市場裡的海鮮又便宜又新鮮,而我們家每星期都會駕車到超級市場買齊整星期的飯菜。那兒的蘋果是一箱箱買的,與香港的「十蚊三個」很不同。為了不與香港脫節,爸爸每星期會到Chinatown買信報和經濟日報,又到租碟舖租借新聞紀錄片如星期日檔案和鏗鏘集等。不過您最懐念的還是每個星期天的family day吧。每逢周末爸爸便帶我們到郊外野餐、到海灘游泳。西方文化很重視家庭生活,不會像香港這樣奇怪,連放假也要員工機不離手地on call二十四小時。其實我真的很嚮往澳洲的生活。我偶爾在想,如果當天我們家選擇繼續留在澳洲,現在的我應該滿口地道英語了(雖然您常常說澳洲口音一點也不動聽)。不過喜愛大自然的我還是最希望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看看書,發一下白日夢。

爸爸白天上班時,您待在家不會很悶嗎?您說除了每星期學車外,您還會上英文課。那時澳洲政府為了幫助新移民融入社會,提供一連串的福利措施,如免費英語班等。您在中心認識了好幾個香港和日本家庭,有時候他們會邀請我們到他們家聚餐,孩子們又會有Play dates等,好不熱鬧。我知道比很多人我們家算是十分幸運。您說九七前夕的移民潮引發了很多家庭問題,亦間接導致很多家庭破碎。當時很多家庭選擇由媽媽帶著孩子們離開香港,而父親則變成「太空人」繼續留港工作。爸爸不想一家人分開,所以決定辭去工作和我們一起去澳洲。

您什麼時候會想起昔日在澳洲的片段呢?您說有時看電視廣告見到背景的Sydney Harbour Bridge,腦海裡也會浮現自己在橋上駕車的畫面。雖然我們回港已很長時間,但家裡的角落仍充滿著那兩年移民生活的回憶。我們每天吃晚飯的那張木桌和我吃水果的紅色膠碟都是當時買下的,年紀比我還要大。您雙頰上的雀斑也是澳洲的猛烈陽光留下的印記呢。

您曾跟我說,我們家移民的那段時間,是您最快樂、自由和無憂的日子。是因為當時我們年紀還小,未有把您氣壞,還是因為那時年輕的您沒有這麼多包袱?您沒有告訴我背後的原因,我也沒有追問下去。我真的希望有一天能帶您和爸爸重遊澳洲,到魚市場吃您喜歡吃的生蠔,到黃金海岸的泳灘散步,到National Park野餐… 期待到時候我會再次在您臉上看到那令我窩心的微笑 : )

女兒
敏敏上